員工風采
躬耕煤海三十載——記陜煤工匠、韓城礦業桑樹坪礦機運一隊維修工況增利
一身藍色工裝、一頂有些油點的安全帽,一口洪亮樸實的東北鄉音,身材魁梧、頭發有些自來卷……這是54歲的況增利留給人的第一印象。
況增利,一名普通的設備維修工,參加工作36年來,追求維修技術精益求精,在煤礦絞車、鋼絲繩、信號器、翻矸籠等設備構件修理領域辛勤耕耘,為礦山安全生產貢獻著力量。談及對工作的感悟時,他說:“從1970年起,我們一家就扎根在礦山,爺爺、父親、女婿和我都是礦工,企業養活了俺們一家,無論干啥,都要認真踏實。”況增利曾獲工程機械維修工高級技師資格證,“陜煤工匠”、韓城礦業“五小”創新能手等榮譽稱號。
潛修內功勇擔當
“別看況師傅人高馬大,在工作中可是個粗中有細的人。和他一起工作26年,檢修設備時我們可離不了他。讓大伙兒最佩服的,他還是礦上唯一的工人高級技師。”提起況增利,主提升機司機李青亞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
況增利從1970年就和父親從黑龍江七臺河來到韓城礦區,從小在父輩敬業精神下耳濡目染。到桑樹坪礦參加工作后,面對新環境、新挑戰,他虛心求教師傅,工作時不失厘毫,休息時錘煉本領。談及從“笨學徒”到高級技師的經驗,況增利謙虛地說:“咱起點雖然不高,但我相信勤能補拙。”漸漸地養成勤于學習思考,工作嚴謹細致的作風,腳踏實地、精益求精,一步一個腳印走在成長道路上。
一次,排矸山箕斗在下行時突發掉道事故,而排矸絞車松繩信號器沒及時報警。況增利聞訊趕來,發現信號器開關被碎矸石卡住,才造成信號器失靈。他查現場、查圖紙、查標準,將信號器裝置改到出繩口,不再受外界因素影響,從此,再未發生過誤報信號和卡矸現象,“矸石絞車松繩信號系統改造法”獲得了“五小”創新成果獎。
2021年9月,隨著陜煤集團首套TBM硬巖掘進機的引入,井上、井下各項配套設施和掘進形式的變化使況增利所在的機運一隊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隊上所管轄的三號矸石倉突然增加了許多細碎、黏性的矸石,堵倉現象成了難題;遇見地質過構造,泥漿、沙子也來湊熱鬧,時常手掏成了大家的家常便飯。況增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與同事圖紙推演、自制等比模型、計算落矸角度,最終與檢修人員用了4個小時,將后倉板角度調整到70度,落矸點前移50公分,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使智能掘進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多年來,況增利憑著對崗位的熱愛,靠善于觀察、勤于動手的好習慣,分別完成了“六號井絞車房加裝副繩防護欄”“況增利排矸系統絞車天輪改造法”等小改小革30項,為企業節支降耗、設備安全運行作出貢獻。
傳承匠心貼心人
作為班長不論多忙,況增利總會抽出時間盡心盡力培養新職工。在他的傾囊相授下,徒弟們個個練就過硬本領,為該礦發展接續提供動力,隊上的藏娟娟就是其中的一個。“況師傅就像一位兄長,總會毫不保留地將業務知識傳授給我們這些新手。他還會做一手好菜,那香噴噴的紅燒肉提起來就讓我垂涎欲滴。”談起對況增利的認識,藏娟娟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況增利對待工友熱心友善,有時會利用休班邀請離家遠的同事到家里聚餐。醋溜白菜、麻辣雞塊、紅燒肉……簡單的幾盤家常小菜,五六個人圍在一起,氛圍融洽;懷揣著對礦山的熱愛,況增利一心撲在崗位上,舍小家顧大家。前一陣愛人意外受傷,他顧不上照顧托付給了女兒。小孫女更是成月見不到爺爺;當身邊職工有事假,礦上生產任務緊時,他總是“上前補位”;經常鉆進機床“肚子”里,躺在油泥中維修作業,弄得滿身油污……徒弟說:“從師傅身上不僅學到扎實的技能,更學到他對工匠精神的那份追求。”
“如今,礦上加快智能礦井建設,我們區用上了智能通風、雙重預防機制等智能系統,不僅提高了工效,還增強了安全效能。我會繼續發揮好兵頭將尾作用,和大伙兒一道積極應對技術裝備升級的新挑戰。”況增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顆執著、質樸的匠心。(王利青 姜愛文)